何謂「自我知覺理論」?何種狀況下自我知覺現象特別容易發生
自我知覺理論由班姆(Daryl Bem)提出,他認為,個人瞭解自己的過程就和瞭解別人一樣,是透過觀察行為所獲得。
班姆假定:當內在線索薄弱、模糊不清或無法解釋時,個人便會由外在行為去推論內在狀態。史垂克等人以實驗方式證明,用牙齒咬住筆的人比用雙唇含住筆認為卡通更有趣,其原因是前一種狀況能牽動微笑時所牽動的肌肉。上述實驗結果支持自我知覺理論的主張,亦即個人會根據臉部肌肉活動的線索,推論自己對卡通影片的評價。
自我知覺理論亦可用於解釋態度改變的過程。班姆認為個人了解自己態度的歷程與了解他人態度時相同。換言之,個人會從自己的行為來推測內在態度,所以個人並不會因為態度與行為的不一致而感到不舒服,因為行為原本就是推論態度的依據。
從過去的研究來看,在下列的條件之下,較容易發生自我知覺的現象:
(一)內在線索不清楚或模糊:個人對於自己的特質並不完全了解,所以必須觀察行為以獲得正確的自我概念。 此時個人會依賴自己所回想的例子來判斷,而回憶的內容可能受到提示效果所影響。通常自我知覺所得知的特質屬於較不重要的特質。
(二)自由選擇:如果個人明顯地察覺到外來因素對行為的影響,他們較不可能產生自我知覺現象。所以外在因素不顯著的時候,較容易依照行為來推論內在心理狀態。
(三)情緒的自我歸因:根據情緒二因論(註),了解情緒狀態需要經過兩個步驟:其一是意識到自己的生理激發狀態,其二是對此生理狀態做出合理的解釋,亦即自我知覺的過程。有時,人們可能因為錯誤歸因而產生不正確的情緒。
註解:
有學者做出研究,給一群男生看A片,另一群男生不看A片,之後安排一個長相不怎麼美麗的女孩經過,則看過A片的男人,對女孩展開追求,比沒看過A片的男人,對女孩展開追求的比率還多。
另一個研究是,一批人走吊橋,另一批人走平坦的橋面,每次都單獨一個人進行!並在過完橋後,讓一位女孩對他們做問卷調查,事後會還會留電話給那些男生。但走吊橋的人,幾乎每人都會打電話去追求那個女孩,而走平坦橋的人則幾乎完全沒有人打。那是因為走吊橋時令人緊張、心跳加速,以致於以為自已對那女孩動情(自我知覺的歸因錯誤),而產生不正確的情緒(去追求)。
留言列表